漯河境内的火车站(一)

   

 火车站与铁路相辅相成,二者既同时产生,又缺一不可,有铁路就得有火车站,没有火车站修了铁路也无法运营。漯河境内的火车站就是随着铁路的修建而诞生的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,清政府开工兴建卢沟桥至汉口铁路,该铁路经过郾城县的漯湾河镇,在此建一个车站,这就是今天的漯河车站,也是漯河境内出现的第一个火车站。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、铁路线的增加,漯河境内的火车站逐渐增多,先后有 20个。现按时间顺序分述于下。
        一、漯河车站
        漯河车站,有广义、中义和狭义之分。广义的漯河车站,全称为武汉铁路局漯河车站,其管辖范围不但包括漯河车站,还包括孟庙车站和漯河高铁西站;中义的漯河车站,既包括客车站,也包括货运站、编组站、货场等;狭义的漯河车站,就单指京广铁路上的漯河客车站。广义的漯河车站是从行政隶属关系角度讲的,其所属的其他车站本文后边将分别叙述,这里不再综述;中义的漯河车站,在其他书籍和文章中多有阐述,也不再赘述;这里着重介绍一下狭义的漯河车站。漯河车站,随着卢汉铁路的修建,于1902年开工建设1904年建成,因当时漯河名为漯湾河,所以车站建成后也因此而得名漯湾河车站。1912年,漯湾河镇改称漯河镇,同时是隶属于郾城县的一个集镇,所以将车站更名为郾城车站。1948年8月23日漯河解放,11月7日从郾城县析出,设立县级漯河市1950年将火车站更名为漯河车站,沿用至今。
        漯河车站初建时共设股道两条,其中正线一条,在东边,站线一条,在西边,来往火车停站时均下正线,停在这一条站线上。线路的西侧有站台一个,长约 180米,站房几间。据原漯河铁路电务段干部、现漯河铁通公司集团客户部经理胡惠良介绍:“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,站台、站房都很简陋。站台外侧(靠股道一侧)由砖石垒砌,台基台面除掺有少量的石子外,基本由沙土铺填;站房是砖木结构的瓦房。当时的客车只在白天运行,北京至汉口单程需要三天到达,中途要在安阳、驻马店等车站过夜,旅客需要搬运行李,次日调换车厢,非常麻烦。1912年5月1日改为日夜行驶后,北京汉口间大约32小时即可到达,大大缩短了旅行时间。”另据漯河车站史料记载:“郾城车站,清光绪三四十年(1908年),在本站搭客 29973人;民国元年(1912年)搭客 44971人”
        1926年在正线的东侧增加站线一条,同时加修了简易的第二站台,因没有天桥,旅客要经过两端的道口翻越铁路上下车。
        随后历经军阀混战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。战争中,各方为利用运输通道,首要争夺控制的是铁路,为阻止抑制对方,破坏遭殃的依然是铁路。因此,从此时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,京汉铁路基本没有平静安稳的日子,大多是在损毁——修复——再损毁——再修复的时断时续中度过,漯河车站搭乘旅客也是时多时少。新中国成立后,京汉铁路获得了新生,不但进行全面修复保证畅通无阻,而且进行整治改造,不断提高技术等级和运输能力。
        1954年11月开始,京汉铁路陆续增建复线。1957年11月15日,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,将京汉、粤汉两条铁路连接起来,随改为京广铁路。至 1959年底,京广铁路全线实现双线通车。1958年,漯河车站重新修建了站房、站台,同时,在复线改造时将二站台西侧的站线变成了下行正线,因此又在二站台东侧增加了站线一条。1964年,新建一、二站台间的跨线天桥,从此旅客上下车不用再从两端的道口翻越铁路了。
        1978年第三站台,同时增加站线两条,天桥也延伸至三站台。1986年,行政区划调整,漯河升格为省辖市,漯河火车站也迎来了发展时机,对现有设施进行彻底的改造,将原有站房拆除重建,新站房于 1991年 1月 31日建成投入使用。同时,新扩建的站前广场,南北长 186米,东西宽 60米,宽敞整洁,最大日客流量可达三四万人。客运量方面,据武汉铁路局漯阜铁路建设指挥部综合部部长潘自立提供的《武汉铁路局年鉴 2011》显示:漯河火车站发送旅客,1953年 37.1万人;以后逐年增加,1962年达到 186.4万人;以后逐年减少,1966年减少到 65.3万人;此后又恢复或曲线上升,1984年突破 200万人,达到 221.9万人;1988年 280.2万人,达到最高峰。此后大都稳定在 170——190万人之间。
        2008年12月,漯阜铁路实施复线电气化改造,其站场与京广铁路漯河车站并列,也就是在既有漯河车站东侧增建漯阜铁路站场,内容包括新建第四站台、两条正线,三条站线、风雨棚、天桥地道东延、接触网等工程。同时,由于一、二站台之间仅有三股道,除两条正线外,只有最西侧靠一站台外侧一条站线,影响下行车到站停靠,因此,随这次漯阜铁路站场建设而进行彻底改造,即将二、三站台及其风雨棚全部拆除,东移重建。改造后一、二站台之间增加为四股道,中间两条为正线,两侧各两条站线;二、三站台之间仍为两条站线。同时移动上车天桥出口和出站地道入口。但是,时至今日整整 8年过去了,漯阜铁路的复线电气化改造途中线路早已完成,漯河至郑郭(项城市郑郭镇)段的接触网于 2014年6月10日起送电,目前漯河至周口、阜阳、上海间已经实现了电力机车牵引。漯河车站的站线增建,站台、风雨棚移动等工程也于 2016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。唯有漯阜铁路漯河站场建设,因拆迁问题至今没有建成,目前仍然是停滞中的半拉子工程。

 2016年5月16日,漯河车站正式开行始发列车,漯河至上海间夕发朝至,下行K1047次漯河车站 14:40开车,次日5:23终到上海车站,运行时间14小时43分;上行K1048次上海车站20:28开车,次日 12:01终到漯河车站,运行时间 15小时33分。
        二、孟庙车站
       孟庙车站,站址在郾城县(今漯河市郾城区)孟庙镇,始建于 1912年,南距漯河车站 7公里,北距北京站 810公里,西距宝丰车站(今平顶山西站)99.2公里,隶属武汉铁路局漯河车站管辖。孟庙车站初建时有股道两条,其中正线一条,在西侧,站线一条,居东侧,股道的东侧建简易站台一座,站房几间。1956年4月,开始兴建京广铁路至平顶山铁路(后延长至宝丰,称孟宝铁路),1957年 3月竣工通车,孟庙车站成为该铁路的起点,车站规模也随之扩大。据《郾城县志》(1997年版)记载:“至 1978年有 7条到发线,一条货物线,2条专用线,站台 2座,占地面积352200平方米,职工 78人,业务办公室 38间,职工宿舍 127间。每天过往车次 172次(86对),客车停站 14次(7对),年均货运量 250800吨,客运量 191660人次。”
 
        此外,郾城县为方便物资产品运输,把大部分县直工业企业建在了孟庙,所以车站先后修建多条专用线,使孟庙车站成为京广铁路上的一个三等站。
      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京广铁路通过火车快速增加,加之火车进出孟宝铁路时要在孟庙站切断京广铁路,所以使孟庙车站更加繁忙。因此,1986年随着京广铁路电气化改造,该站增建了第三条正线。目前,随着漯阜铁路与孟宝铁路接轨和复线电气化改造,孟庙站又增建了第四条正线。车站共有股道七条,其中正线四条、站线三条,站台仍为两个,都为货运之用。
        孟庙车站因是京广铁路与孟宝铁路的交汇站,停靠和调整运行方向的列车比较多,但自 1997年4月1日起,中国铁路先后进行了六次大提速,该站停靠客车逐渐减少,至 2004年 4月 18日第五次铁路大提速时客运业务已被完全取消,从此不再停靠客车,只办理货运业务和客车变更线路时运行方向的调整,俗称火车调头。
        孟庙车站是武汉铁路局和郑州铁路局的分界站,是武汉铁路局管辖线路的最北边,出了孟庙站就归郑州铁路局管辖。
        三、小商桥车站
        小商桥车站,位于漯河市郾城区商桥镇,因车站东北方向 2公里处有隋代小商桥而得名,始建于 1905年,南距漯河车站 16公里,北距北京站 801公里,时有股道二条,其中正线一条、在西侧,站线一条、居东侧,站台一个,位于线路的东侧。新中国成立后,车站不断扩建,至 1987年,车站占地 53336平方米,票房、候车室以及其他建筑 1800平方米,有职工 21人,股道 5条,各长 500米,站台 2个,平均日客运量 650人,货运量月平均装卸车 80节。
        小商桥车站隶属于郑州铁路局郑州分局管辖,现为四等站,共有股道四条,其中正线两条、站线两条,站台一个,位于线路的东侧。该站客运业务已于 2004年 4月 18日第五次铁路大提速时取消,不再停靠客车,只办理货运业务。
        四、临颍车站
        临颍车站,站址在临颍县城关镇,随卢汉铁路的修建与漯湾河车站同时兴建,建成于 1904年。车站南距漯河车站 28公里,北距北京站 789公里,隶属郑州铁路局郑州分局管辖。车站等级为三等站,共设股道六条,其中正线两条、站线三条、装卸线一条,站台两个,每个长约 400米。经过 1997年至 2007年的六次大提速,临颍车站客运业务不断萎缩,停靠客车逐渐减少。目前,仅有五趟客车停靠临颍车站,分别是:K262汉中——北京西,K745郑州——成都东,K909郑州——重庆北,K968/965张家界——北京,K1387郑州——安康。
 
        临颍火车站五、石桥车站
        石桥车站,站址在临颍县石桥乡石桥村,始建于 1912年,南距漯河车站 40公里,北距北京站 777公里,现为四等站,隶属郑州铁路局郑州分局管辖。车站共有股道四条,其中正线两条、站线两条,站台一个,位于线路的东侧。该站客运业务已于 2004年4月 18日第五次铁路大提速时取消,不再停靠客车,只办理货运业务。
        六、仲李车站
        仲李车站,站址在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仲李村,建于1957年3月,是孟宝铁路线上的第二站。东距京广铁路孟庙车站 10公里,西距宝丰车站 89.2公里,隶属武汉铁路局管辖,现为四等站。车站占地面积 1612平方米,设站台 2座,货物站台面积 1020平方米。建有股道 3条,其中正线 1条,到发线 2条,长度均为 908米,简易站台一个。1985年 10月,孟宝铁路与京广铁路一道实施电气化改造,1992年 5月 30日正式开通;2004年 4月 18日第五次铁路大提速时该站客运业务被取消,不再停靠客车,只办理货运业务。2010年 12月 29日,孟宝铁路开工增建复线,截止到 2016年 11月已基本建成,该站的站线被改为另一条正线,目前该车站已不复存在。
        七、裴城车站
        裴城车站,站址在漯河市郾城区裴城乡裴城村,建于 1957年,是孟宝铁路线上的第三站。东距京广铁路孟庙车站 22公里,西距宝丰车站 77.2公里,隶属武汉铁路局管辖,车站等级为四等站。建有股道 3条,其中正线 1条,站线 2条,站台 1座,长 198米,车站占地面积 21100平方米,职工 21人。1987年,客运量约 12万人次,货运量 593节,30984吨。2004年 4月 18日第五次铁路大提速时该站客运业务被取消,不再停靠客车,只办理货运业务。2010年 12月 29日,孟宝铁路开工增建复线,该站的站线被改为另一条正线,目前该车站已不复存在。
        八、漯河站
         漯河站,是漯舞铁路线上的第一站。当时的漯舞铁路是轨距为 762毫米的窄轨线路,其起点、也是车站的站址,位于漯河市南郊的阎庄村东,大荆庄村北,呈偏东北西南走向,其最东端距京广铁路不到 300米,但因轨距不一样,仍然不能与京广铁路接轨,不过有京广铁路的专用线引入,货物的转运可以就近通过专用线转卸转装。车站共有股道五条,其中正线一条,站线两条,装卸线两条。车站没有正式命名,但是也有称呼,业内人士称其为“漯河站”,市民就索性叫它“小火车站”。不过,查阅 1999年版《漯河市志》铁路篇,在对漯舞铁路和这个车站的叙述中,就有“漯河站”的表述。
        随着漯舞铁路实施准轨改造,线路南移,这个车站随之被废弃,轨道早已拆除,站房设施均已废弃不用,破烂不堪,杂草丛生。据 2016年 11月 6日现场观察,破旧站房也已拆除,看样子即将开发建设为住宅小区。

(作者李满堂 李满堂系bet365亚洲平台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