忆当年

   

忆当年


■席彩霞


        我是一名老知青,当年的满头青丝已变成两鬓霜花,当年的风华正茂已年逾花甲。回想当年,曾经多少喜悦 ,多少酸楚,多少风风雨雨,都留在了记忆里……
      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(1973年 5月),一个晚霞满天的日子,我作为郑州市第五中学应届毕业生,离开繁华的都市,乘坐南去的列车,奔向农村广阔天地,经风雨,见世面。一路上,看到祖国的万里江山美景如画,如此多娇,心中充满了感慨——能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出把力,将无愧于这个时代。
我和同学们响应毛主席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”的伟大号召,高唱着“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,哪里需要到哪里去,哪里艰苦哪安家”下乡来到信阳息县八里河的中央外贸干校集体农场。在农场里,我们郑州市第五中学全体应届毕业生都在一起,大家还像在学校那样,所有事都有团组织来办,劳动由团干部带领,有问题找团干部解决。
        大家一起耕田插秧、浇水施肥、收割庄稼、养猪喂鸡。在稻田里劳作,一不留神,就会被蚂蟥(又名水蛭,俗称马鳖)吸住。冬天,农闲时,就在农场周围挖水墙(水沟),水墙一米多宽,两米多深,地冻的很硬,很难挖动,挖到下面时,又黑又粘的泥土粘着铁锹,在下面往上撂时很难甩出去,把人难为的要哭。这时,大家就唱“下定决心,不怕牺牲,排除万难,去争取胜利”。有些同学的手都被冻裂了,仍然坚持不下火线。吃饭时有的同学连筷子都拿不住。之前在城市里,别说干这么累的活,连见也没见过,甚至就没听说过啊!
        在集体农场,开饭时,不用碗打饭,而是同寝室的同学拿着脸盆去食堂,一个盆子盛米,一个盆子盛菜,打回来一块吃。当时,没有炒菜,都是水煮大锅菜,菜煮熟后撒上一大把盐,倒一点儿油。偶尔蒸一次包子,做一次面条,大家都像过年一样,使劲吃,直到吃撑了才罢休。
        晚上,同学们躺在床上聊天,聊到高兴处,大家会一起哈哈大笑,聊到难过的地方,大家会一起大哭。也有同学会找个僻静的地方看书,也有同学聚在一起唱歌、谈心。偶尔有同学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来探亲,大家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,热情接待,问长问短,临别时依依不舍。
        1974年的夏天,我得了一场大病——发疟疾(俗称打摆子),每天白天好好的,我和同学们一起劳动,可是一到晚上就高烧不止,大家轮流守在我身边,还劝我回家看病。那时,我想着自己
是一名团干部,怎能遇到点儿困难就退缩,不,一定要坚持住,整整半个月,体重一百多斤的我,瘦到八十多斤,走路都走不稳了,团支部就派了几个同学,强行把我送回了郑州。年迈的爷爷和奶奶,见了我这个样子,难过极了,当晚,就送我进了医院。时间不长,我的病一好,就在爷爷奶奶的挽留和关照声中急急忙忙返回了农场。同学们像迎接贵宾那样迎接我的归来,令我非常感动,那份亲情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,留在了我的内心深处。
        1975年,郑州市轴承厂支援临颍县巨陵公社一批工业设备,帮助建起了公社变压器厂。厂子建起后,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轴承厂的职工子弟可以在变压器厂做工。那时我的姐姐是轴承厂的车间主任,因此,我享受了这份特殊待遇,我离开了相处多年的同学们,离开了集体农场,转点来到了临颍县巨陵公社变压器厂做工。那一天是 1975年的 5月 8日,这个日子,是毛主席为巨陵公社的一个文件批示“阶级斗争一抓就灵”的纪念日,每年的这一天,巨陵就有一个热闹的集贸大会。
        虽然说是在厂里做工,其实农忙时节仍然会到村里,与乡亲们一起春种秋收,打烟叶、晒场、扛粧子。尤其是在麦收时节,更是天天在村里抢收抢种。由于我割麦的速度较慢,于是笨马先行,天不亮就提前下地,抢在前头干活。百十斤的粮食粧子,我也扛过;打烟叶是又脏又晒又累的活,我也尽力去做。冬天,还和乡亲们一起下河挖渠(当河工),上山拉煤。为了鼓励知识青年的劳动热情,生产大队的广播常常表扬我。那时在农村,柴油、化肥等生产资料是非常紧缺的,于是我就托关系,找门路,想方设法帮生产队购买。总之,能做的事,我就尽全力去做,有人说我太傻,也有人说我是出风头,可我不管这些,走自己的路就是了。
        1976年,毛主席逝世的那段日子,大家悲痛万分。公社召开了追悼大会,我参加了救护团队,因为当时有些同志悲痛过度昏倒了,需要把他们抬到医院救治,田秋花大姐那时是公社的领导,她对毛主席有着特别深厚的阶级感情,休克在大会现场,我和其他同志及时将她送进了医院。
        在巨陵公社的几年间,我作为优秀的知青代表,参加了公社的知青代表会议,也结识了新建队的漯河优秀知青朋友陈素琴、毕玉初、李小真等。征兵工作开始了,我还被抽调到公社征兵办工作了一段时间,很多知青朋友踊跃报名参军入伍。
        1976年底,公社抽调一批同志成立驻村工作队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我们这支队伍来到了脉张村,在这里,我认识了本村的村干部王国强——就是我现在的爱人(现在漯河市国资委工作)。那时他是回乡知识青年,小伙子帅气、热情、真诚、善良、聪明、谈吐不凡,很有才华,人品特好,又特别爱学习,文章和字体都漂亮,毛笔字更是苍劲有力,工作能力极强,可谓青年中的佼佼者。就在那段时间,他用自己的工作政绩和对党的无限忠诚,证实了自己是优秀的村干部,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。我在农村,不仅锻炼了自己,更收获了幸福——爱情。
        1978年底,我被招入省水利厅工程总队工作,结束了长达五年的知青生活。到了工作单位后,就开始做统计工作,直到 1982年底,调到临颍县统计局。2003年,我调入漯河市统计局工作。我这个来自郑州的下乡知识青年,经过多年岁月的洗礼,已在文明美丽的漯河扎下了根,漯河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!
        (本文作者系漯河市统计局退休干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