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状新建队——知青的家

   

张北亭口述  张富村执笔

        1975 5月,我们老窝公社河状大队忽然接到郾城县的通知,通知说漯河铁路电务段的知识青年准备下乡到河状,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,希望河状大队抓紧时间做好准备工作。河状大队接到通知后,即刻召开了大队干部会议,研究迎接知识青年下乡落户的问题。经研究形成一致意见:下乡到河状大队的知识青年共二十多人,组成一个生产队,命名为新建队;在对新建队的管理上,抽出大队干部宁驴任新建队的队长,我当时是大队党支部副书记,负责知青的全面管理工作,女知青则由大队妇联会主任协助我具体管理。

    知识青年即将到来,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,首先是住的问题。经研究决定,给新建队新建住房。大队支部书记亲自组织施工,抽调各生产队的木匠和泥瓦匠,分工协助,抓紧施工。木料、砖块、土坯等建房材料由大队的 40马力拖拉机运送。

    在施工过程中,由于时间紧迫,纪律很严,不论木匠和泥瓦匠,没有特殊的事情不准请假,更不准缺工,由此还出了个不幸的事情:河状大队紧临沙河,每年夏季沙河涨水时,河里就会有很多的鱼,沿河老百姓称之为过鱼。一天,一个泥瓦匠不请假擅自到河里逮鱼,在去往河对岸时,本来应该走桥上过去,但是他怕别人看见影响不好,甚至还要受批评,于是有桥他不敢走,就决定从湍急的河水中游过去,结果溺水身亡,非常可惜。

    为响应毛主席: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,很有必要。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,把自己初中、高中、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。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。的伟大号召 ,河状大队对迎接知识青年的到来非常重视,全大队上下齐心协力,克服种种困难,动员各生产队甚至社员,捐赠房料,调动各方面力量,加紧施工,使建房工期大大缩短,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建成 12间房子,其中男住室 6间,女住室 3间,厨房、办公室等 3间。尽管房子简陋了点,但是能够遮风挡雨,而且与周边大队的新建队相比,还是比较阔气的。建好房子,大头落地,至此,河状大队迎接知识青年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。

    知识青年来到河状大队的时间大约是 1975年的 10月间,他们二十二个人,大多数都是漯河铁路电务段的职工子弟,刚刚高中毕业走出校门的学生。知青们由段长带队乘坐卡车来到了我们大队。车子开到大队院前,知青们高高兴兴的背着自己的行李进入了院内,我们全体大队干部和各生产队长,都在等候迎接。没有举行什么欢迎仪式,也就是大家坐到一起,相互介绍了解一下情况。我首先介绍组织情况,我说:你们二十二人是一个单独的组织,咱们把这个新的组织命名为新建队,队长姓宁,我是大队党支部副书记,负责你们的全面工作,大家以后有什么困难和问题,请及时告诉我,我会尽力帮助大家,我们这个村条件差,还请大家多包涵。接着几个知青发言:来之前听说这里没有房子,需要我们自己建,来后看到崭新的房屋,体现了河状大队对知青工作的重视,对知识青年的真诚欢迎,我们衷心感谢大队领导和全体社员对我们知青的关心。随后,我们带领大家进入各自的住室。安顿好后,不等休息,知青们就急着要求干活。宁队长先帮助新建队组建起内部组织,把全体知青分为四个组,并男女搭配,经过酝酿讨论确定了各组组长。然后告诉大家:同学们不要急于干活,农村有的是活,先休息休息,把这里的环境熟悉一下,然后放假四天,大家可以自行回家,来的匆忙,未办的事情可以继续办,同时给自己的父母报一下平安,不要让父母挂念。接着又宣布强调了纪律,要求大家以后要遵纪守法,服从领导,听从指挥,放假四天后要准时归队。

    四天过后,知青们都按时归队了。在这期间从漯河又来了两个知青,这两个知青祖籍都是我们河状人,新中国成立后随父母到漯河市居住,听说河状大队有知青队,认为下乡还是到老家好,所以他们就来了。青年队增加了两人,四个组刚好每组六个人。

新建队的耕地是大队原来提取的经济田,划出四十亩归其耕种,耕地里分散有坟茔,履带拖拉机没法耕作,年轻人又不会使牲口,所以就要人力来刨。于是就把原先买好的铁锨分给大家,拿到工具后一个调皮的知青说,这个就是我们的对头了,如果招呼不好它会对我们不客气的,会咬我们的手的。果不其然,中午放工时,有大部分人都磨破了手,女同志干脆用手绢把手缠了起来,宁队长一个一个地检查大家,看到他们手都起了血泡,非常心疼,说下午不再干活了。同时,又给大家讲解了关于劳动的一些常识和技巧。他说同学们手上起泡的原因有二:一是大家的皮肤比较嫩,二是大家拿工具的方法不对。于是就给大家做起了示范,通过讲解和示范,大家都明白了个中道理。大家普遍认为队长虽然是个没有文化的人,但是农业技术和劳动经验比较丰富,是他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。

        1976年过春节时,新建队的伙上杀了一头猪,地里自己种的蔬菜也已经能吃了,在集市购买了一些豆腐、粉条等,漯河铁路电务段和郾城县的领导来慰问,又带来了不少礼物,他们在乡下过的第一个春节,还是比较丰盛的。知青们真切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,大家都很知足。知青张茂生感慨地说: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英明决策,是青年人接受教育、锻炼成长的好机会,我们有志青年一定要好好干,决不辜负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希望。春节前后,知青的父母也都陆续来看望自己的孩子,他们看后都感到比较放心和满意,同时,再三叮咛自己孩子,在新建队要听领导的话,向广大社员学习,不怕吃苦,勤学苦练,干出成绩,不辜负领导和父母的期望。

        1976年的征兵开始后,下乡的知青也允许报名,有好几个都报了名,但是只分给新建队两个名额。所以最后通过体检的只有两名同志应征入伍。我和宁队长、候立业三人到征兵办看望他们,他们有幸当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,高兴极了。他们的父母也都到征兵办,见到我们很客气的说:他们能当上解放军多亏你们的教育和培养。并对孩子们说:你们到部队后要积极训练,不要忘了新建队,也不要忘了你们几位大叔对你们的培养和教育,新建队就是你们的第二故乡。家属的话深深感动了我们三人,我对宁队长说:我们回去对年轻人要更加爱护关心,让每个年轻人都积极进步。

        1976年麦收时,由于当时没有收割机械,收麦子全靠人割。新建队每人发了一把镰刀。在割麦时大家提出每人按五耧分割,在分任务时我们考虑到女同志少分点,可是女同志不要照顾,坚决和男同志一样。开始割的时候大家的劲头都很大,割着割着就有了先后,有的手上磨出了血泡,可是他们还是忍着疼痛,女同志用毛巾缠住手,继续坚持割下去。中午放工回家,我和宁队长商议下午休息半天,明天继续收割。第二天宁队长宣布手上有泡的不再割,能割的也不再分配任务、定指标了,能割多少是多少,但是年轻人都不服输,谁也不愿意落于人后、打退堂鼓,于是大家都又下地收麦。这样,仅用三天时间就把全部麦子割完了。

    这里还要讲述一个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一场小风波,其实是由于知青和炊事员相互体谅导致的误会。1976年的夏季,天气炎热。一天,宁队长让知青们提前收工,因放工早炊事员还没有把饭做好,几个女同志闲来无事,考虑到炊事员很辛苦,就商议到伙房帮忙,可是炊事员老侯死活不让帮忙。其实老侯也是好意,心想孩子们干活很劳累,有一点空闲时间应该休息一下,不能再辛苦她们。但是,话没说开,几个女同志不理解,认为是哪些地方做的不对,老侯有意见,弄的很尴尬。于是几个女同志向队长诉苦,反映此事,宁队长找到老侯了解情况后才知道,原来是双方相互体谅造成一场误会。通过此事,大家切身体会到知青和社员们亲如一家,以后都更加相互理解,相互体谅了。

        1977年麦收后,知青们陆续回城参加工作上班了,但是还有几个没有回城。没有回城的思想上有些波动,情绪不好,认为自己表现不如别人,得不到领导的推荐回城,实际的原因是他们的家长没有沟通好。于是我们就进行了一次家访,我和宁队长把几个留守知青的家里都去了一遍,家长们认为孩子在乡下劳动生活都很好,所以也就没有过多操心孩子回城工作的事。我给他们解释说,新建队的知青人少了,所以也要解散了,还是让孩子们早回城的好。我们这次家访的效果很好,没有多久剩下的几个知青也都回城了,新建队也完成了历史使命而不复存在。后来把新建队改为农业站了。

    (本文作者张富村系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河状村人,退休教师,市、区文史资料撰稿员)